名畫背后的故事。說到清明上河圖,幾乎沒有人沒有聽過這件作品。清明上河圖的成畫年代呢,從我的研究應該是在11世紀末,有些人認為是12世紀的作品,但是依據不夠充分。宋代的張擇端這件清明上河圖流傳非常清楚的有一個軌跡,傳到了明代,傳到了清代,進了清代的宮廷收藏之后,到了乾隆年間,乾隆先生太喜歡這件作品了,于是就把它緊緊地握在手里。
最后乾隆去世了,乾隆所有的東西,最喜歡的東西都放到建福宮里。 當故宮,也就是紫禁城改為故宮博物院的時候,那是民國年間建福宮依然是清明上河圖等一系列乾隆皇帝特別喜歡的作品的收藏點。 后來國民黨****要清點故宮里的東西,因為覺得故宮里東西慢慢的在減少,這個時候在清點的隊伍進故宮前夕,那天夜里一把大火把整個建福宮都給燒了,燒的一絲不順,琉璃廠的古董商們都跑到故宮去買建福宮燒完的灰,因為灰里面有金流獎,所以很多人覺得很惋惜。
很多作品包括清明上河圖都在那場火中付之一炬。 當楊仁愷先生在籌備東北美術館的時候,發現一個地下室的收藏里面有很多件精彩的作品,其中一件就是清明上河圖。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鏡拿出來之后發現果然是清明上河圖。于是清明上河圖就再一次在世人面前出現了。你想讓美術界、理論界以及所有的中國文化界那種歡欣之情,全世界的興奮之情無法形容的。那么這件作品又怎么離開建福宮的呢?應該是最后一個皇帝溥儀,他用各種手段把清宮里的小幅作品送給他弟弟……
1/1頁 本頁2集 本書共2集音頻
[上一頁] [下一頁]